1月9日,一则陕西某社区发布的“返乡过年人员要报备”的通知在网上流传,引发舆论强烈批评。该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说明称,社区发布的是“不恰当通知”,原因是社区工作人员“理解偏差”“工作方式简单”等。目前,街道办已责令社区撤销通知,并就此事道歉。
这件荒唐事也暴露出一个顽疾:这类“奇葩通知”在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并不断花样翻新,比如“复婚不准操办酒席,违者礼金一律没收”“按教师学科分配生二孩名额”“就业、入学须提供父母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种种“奇葩规定”,一经发出,往往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最终结局是草草退场,有的甚至只来了一个“一日游、半日游”。有些通知、文件,套个模版、调一下标题、改一改年月日就发出了,全然不顾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发布“土规定”,打着“因地制宜”的口号,却和国家政策“唱反调”,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拦路虎”。
从出台发布到尴尬撤回,一来一回间,伤害公众感情,也损害公信力。负面效应一旦形成,无论撤回得多么迅速,都难以消除,甚至破坏地方的口碑,损害发展的“软环境”。在公众看来,“理解偏差”“工作方式简单”等问题,症结是僵化的思路、惯性的思维,才导致手中的权力被滥用。“奇葩通知”尽管“短命”,依然能照见作风的庸懒散、权力的任性妄为。
“出发点是好的”不是借口,作风之弊必须时刻警惕。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最基本的底线和原则。好规定、好政策,本应该成为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的助推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为啥一些规定一发布就被吐槽,一些政策一出台就被打差评?这其中或是因为“拍脑袋决策”,导致脱离实际;或是因为“领导意志”太强,导致与民意背道而驰。出台一项政策、发布一个规定,都要多听一听民众声音,少一些胡乱拍板、任性决断。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才能让各种“奇葩通知”“奇葩规定”没有生长土壤,民众正常的工作生活才不会被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