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廉政广角 >观点
莫让“心机”损了扶贫“心意”
发布时间:2018-09-28 15:15    来源:武汉市纪委监察委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曝光了河南淇县的一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干了20多年村支书的刘本发,向来兢兢业业,但为还儿子赌债, 在贫困帮扶单位给村民赵某的儿子住院治疗的帮扶款上“耍心机”,私自截留使用,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强制其将帮扶款予以退还。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不少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沉甸甸的“心意”。但也需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扶贫“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伸向扶贫“奶酪”的黑手屡禁不止,搞“数字脱贫”形象工程等现象依然存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受扶贫难、见效慢等客观原因“制约”,其实说到底还是部分扶贫工作者动机不纯、感情不真、履职不实。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贫困群众是需要帮扶的对象,同时也是帮扶效果的检验人。帮扶举措是否适时适合,群众感受最深刻;帮扶举措是否落实落细,群众心里最有数。在此次曝光问题中,试想若扶贫队长王永强只是停留在听取村支书的汇报上,而没有与帮扶对象交流,或许问题还远没有到“见光”的一天。因此,无论是对扶贫干部监督考核,还是查找及查处脱贫攻坚腐败与作风问题,都应该多沉下身子,听听群众的声音,以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准。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难免会让一些干部心情焦虑,甚至为了完成任务或者短时间内出政绩,而做出“求快”的举动。欲速则不达,脱贫攻坚贵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输血”固然见效快,但培育“造血”功能才是管长远,保长效的最好路径,应该作为扶贫的责任与目标。这就需要告别“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对每一村、每一户进行深入走访调研,把脉问诊,找准贫因方能除掉贫根,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教育扶贫等方法,让贫困群众有盼头,工作有干劲,在脱贫路上蹄疾步稳,真正享受到脱贫攻坚的“红利”。(青山区 彭进平)

 
无标题文档
版权所有:中共武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武汉市监察委员会 鄂ICP备1602025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976号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大道新益街1号 邮编:430013
  All Rights Reserved.